那段刻骨铭心的考研岁月
“这两天考研成绩公布,朋友圈又被刷屏了。”小编认为一个三次冲击名校的考研人,我太懂这种忐忑与期待交织的心情。2018年春天,听说大学室友考上北大后,我毅然辞职备考,在浙大附近租了房子,每天像上班一样准时出现在自习室。那时候的我,是真觉得自己能行啊!
考研人的自述里总少不了一间固定的自习室。我那间不到15平的小教室,最终坚持下来的不到十人。有人准备法硕,有人冲刺985,而我盯着北大的分数线,每天最早来最晚走。现在想想,那种孤注一掷的勇气,大概只有考研人才懂吧?
三分之差带来的命运转折
“377分!”2019年查分那天,这个数字让我又哭又笑。北大的复试线偏偏涨到380分,就像老天开的玩笑。调剂?算了吧。真正的考研人都明白,有些执念不是将就就能解决的。
没想到这份不甘心让我开启了”二战””三战”模式。白天在律所实习,晚上抱着《毛选》复习政治;在遵义出差的酒店里,对着昏黄的灯光刷真题。最戏剧性的是第三次,358分的成绩本已让我死心,却在复试名单里看见自己的名字——可惜五天的准备时刻,终究敌不过三年的疲惫。
放下考研执念后的新人生
现在的我早已不再关注分数线,但这段考研人的自述永远刻在生活里。那些通宵背书的夜晚,那些查分时颤抖的手,甚至面试时答不出的英语难题,都成了宝贵的成长印记。
朋友问我后悔吗?说实话,三年时光换来个”没考上”的结局,说不遗憾是假的。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明白:人生没有白走的路。就像我后来顺利拿到律师证,发现当初考研积累的法律聪明,都在职业中派上了用场。
如果你也在考研路上挣扎,请记住:无论结局怎样,这份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勇气,终将成为你独特的财富。考研人的故事从不只有”上岸”一种结局,那些在经过中收获的坚定与成长,或许才是更珍贵的礼物。
